学前教育理论

  • 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的地方响应及其执行反思

    任沙沙;

    国家婴幼照护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决定着托育服务的发展。通过对各地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政策文本研究发现,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的地方响应表现为政策目标的双重性、政策执行主体的协同性、政策内容的创新与缩减、政策工具的不均衡性。影响地方照护服务政策执行的原因:一是政府自身治理转型影响政策执行的差异性,二是政府各部门的关系制约执行主体之间的协同性,三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导致政策内容缺乏创新性,四是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影响政策工具不均衡。建议从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执行主体之间的职责、政策内容因地制宜、调整政策工具四个方面提升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的质量。

    2025年08期 v.41;No.22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延安保育院抗战教育的历史实践及当代启示

    陈艺思;郭明飞;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工作。延安保育院因抗战救国而建,坚持教育服务于长期抗战,主要组成机构包括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洛杉矶托儿所和陕甘宁边区第二保育院。延安保育院注重抗战教育的实效性和长远性,依据抗战阶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将抗战理念融入儿童教育各环节,促进抗战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当前,青年儿童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培养仍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的重心。延安保育院的历史实践启示我们: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强化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推进教师队伍持续性学习,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有效激活潜在的课程资源,创建高质量儿童保教环境;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自主性,运用实践育人的教学策略。

    2025年08期 v.41;No.227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小衔接推进的国际经验与中国策略

    顾高燕;苏宇星;贾雯敬;

    当前,我国幼小衔接推进面临着教育价值取向异化、幼小衔接协同不足、幼小衔接实践桎梏等三大问题。为有效破解这些难题,研究通过比较法系统考察了世界各国推进幼小衔接的先进经验。研究发现,世界各国普遍通过完善法律政策体系、推动课程衔接优化、深化多方协同合作及提升师资建设水平等举措,持续优化幼小衔接工作,这为我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整体解决方案。基于此,未来我国推进幼小衔接应着力于强化幼小衔接的重要价值、重视儿童发展的全面需求、探索幼小衔接的联动机制及优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

    2025年08期 v.41;No.227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儿园浸润式食育课程建构与实施

    李玉龙;王丽新;颜召维;

    食育是促进个体健康、全面发展的民生工程,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领域和途径。幼儿园浸润式食育要以幼儿生活为基础,以赋能幼儿成长为目标,强调儿童立场,尊重儿童意愿,遵循生活性、整体性、社会性特质;浸润式食育课程建构要立足“健康中国”建设,有序分解“进阶式”食育任务,依托各级活动主题及具体活动,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设计;食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健全目标体系、坚持目标导向,依托地方课程资源凝练特色,以“家庭-幼儿园-社区合作共育”理念全方位构筑课程平台,确保其回归生活本真和育人本位。

    2025年08期 v.41;No.227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前教师专业发展

  • 学前教师教育多源话语的质性比较分析

    赵晴;田秋梅;

    本研究揭示当下学前教师教育话语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对政策文本、学术文献、课程教材的质性分析及对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与师范生的半结构化访谈,运用NVIVO12进行多源话语比较分析,揭示学前教师教育的结构性矛盾:专业特质中“学术话语”与“常识表达”割裂;课程设计“技术培训”与“学术培养”的失衡;教材“技术理性”导向与专业认证“全面发展”目标的适配偏差。据此从教师教育体系、课程结构、专业认证标准等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学前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41;No.227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融合教育背景下影子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重构与困境突围

    邢思珍;张松嘉;

    在融合教育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影子教师的专业能力影响着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实现。本研究以影子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系统探讨其专业发展的核心价值、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研究发现,影子教师在推动教育公平的微观实践、保障教育质量的隐形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结构升级中具有三维价值,但面临身份认同模糊、培训体系缺陷、制度保障不足等多重挑战。基于国内外实践经验,提出构建“角色重塑—制度保障—专业塑造—实践赋能”综合支持的发展策略,包括完善政策标准与资源支撑体系、强化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依托智能技术与数字平台优化支持网络。研究结论表明,系统性策略的实施能够影响影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而为特殊儿童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助力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期 v.41;No.227 46-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前家庭教育

  •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关系:学习品质的中介和科技干扰的调节

    王娟;杨娟;周生;

    为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前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以及儿童学习品质和亲子间科技干扰在其中的作用,以314名学前儿童的母亲为被试,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儿童执行功能量表、学前儿童学习行为量表和科技干扰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向预测儿童执行功能;2)学习品质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执行功能间起中介作用;3)科技干扰调节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习品质→执行功能的后半段,低频率的科技干扰下,儿童学习品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更强。这说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向影响儿童执行功能的发展,提升儿童学习品质和减少亲子间科技干扰频率是强化该正向影响的重要路径,研究结果为提升人口素质战略背景下儿童执行功能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5年08期 v.41;No.227 5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家园共育的异化表征与新型关系构建——共鸣理论的视角

    刘鑫;王莉;

    构建良好的家园共育关系是优化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然而,处于“加速”社会中,家园共育在“速度逻辑”的支配与裹挟下表现出利益冲突、角色越位和角色失位三重现实样态,以致家园共育实践发生了“结构性扭曲”,即空间异化、行为异化与自我异化。为此,需通过构建由“水平共鸣轴”和“垂直共鸣轴”交汇而成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平等为准则,以共识为指向的家园共鸣关系,促进异化的家园共育行为复归协同育人本真,推动家园双方达致真正意义的协同育人。

    2025年08期 v.41;No.227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背景下我国家庭教育的法治路径

    龙伟;

    家庭教育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紧密相连。《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正式进入“依法带娃”时代,也是我国家庭教育迈向法治轨道的重要序幕。家庭教育法治化的理论本源根植于家庭教育的国家观、社会观和文化观,使家庭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私人事务,而是关涉社会整体利益与公共福祉的系统工程。从法治内涵来看,家庭教育在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视角上均具备实践可能。面向未来,家庭教育法治化应在立法上嵌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司法上坚持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执法上坚守“服务型执法”理念,守法上激活社会共同参与的内生动力,这样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的伟大实践才能行稳致远。

    2025年08期 v.41;No.227 72-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家庭劳动教育类型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幼儿参与家务劳动的中介作用

    苏晓玲;胡春梅;张明月;刘衍玲;

    为探讨家庭劳动教育类型、幼儿参与家务劳动以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三者间的关系,采用家庭劳动教育观念、家庭劳动教育措施、幼儿参与家务劳动量表和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问卷对重庆市某区21所幼儿园2234名幼儿家长进行调查。结合潜在剖面分析的家庭劳动教育类型结果,探究幼儿参与家务劳动在家庭劳动教育类型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家庭劳动教育存在三种潜在类型,分别是消极型、知行冲突型和积极型;2)积极型的家庭劳动教育显著正向预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3)幼儿参与家务劳动在家庭劳动教育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家庭劳动教育类型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影响,积极的家庭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而幼儿参与家务劳动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

    2025年08期 v.41;No.227 8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儿童学习与发展

  • 让儿童积极地表达自我主张——基于规训权力理论的反思

    朱娅;马维林;

    儿童“不规范”的自我主张表达是创造力与主体性的鲜活呈现,是教育中的重要资源。然而幼儿园实践中规训权力的隐形延续,使得儿童“失语”的教育现象凸显。本文以福柯规训权力理论为反思视角,剖析实践中规训权力如何通过空间、时间、身体、话语和监控消解儿童自我主张;探讨规训机制的双重性及其微观渗透和内化特征,揭示规训权力与儿童自我主张发展的张力关系。研究提出通过“表达空间”的环境重构、“表达同构者”的教师角色转型以及“表达赋能”的制度支持,构建儿童表达支持体系,助力儿童积极地表达自我主张,实现“儿童中心”的深层回归。

    2025年08期 v.41;No.227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OR评价系统的可操作化幼儿园角色游戏评价指标建构

    卢静蕾;沈梦依;宋占美;

    游戏评价的科学性与适切性直接影响游戏效能。我国幼儿园角色游戏评价存在指标泛化、评价标准化及发展水平连续性不足等问题。本研究借鉴高瞻课程COR评价系统可操作的、立足幼儿发展的、渐进阶梯式的评价指标建构模式,按照“领域框架建构—分层水平条目建构—文化适宜性调整”三步骤,在指标框架建构的基础上,以道具使用维度和同伴交往维度为例,提出我国角色游戏评价可操作化指标的建构路径,使角色游戏评价指标立足幼儿本身的发展,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满足教师评价需求。

    2025年08期 v.41;No.227 99-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旁观客体到行动主体:留守儿童研究的现实反思及未来范式转向

    苏汝兰;孙亚娟;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现有留守儿童研究正面临着三重困境:旧有范式与人文关怀诉求的冲突、学术成果向实践效能转化的梗阻、学科视角固化的局限。行动教育人类学范式的兴起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框架。该范式通过“行动—教育—人类学”三位一体的理论建构,在主体性重构、实践性协同和过程性迭代三个层面,实现了与留守儿童议题的深度耦合。实现留守儿童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向,需以系统性构建为原则,着力推动伦理层面、实践层面、视野层面的变革,真正实现从“补救缺失”向“培育可能”的范式转向。

    2025年08期 v.41;No.227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