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其;陈昃;
家园社协同育人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模式,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基于“间断—平衡”理论,解读改革开放以来家园社协同育人相关政策文本,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家园社协同育人政策变迁历程与演进逻辑,发现其变迁历经了以基础教育普及为主,初步厘清各方职责(1978-1988年),以素质教育为依托,逐步明晰共育形式(1989-2000年);以战略布局为引领,规范育人合作机制(2001-2020年),以及以法律规范为保障,健全协同育人体系(2021年至今)四个阶段。政策变迁呈现出“间断—平衡”延续性并存,多元动力驱动政策突变,权威主导与政策共振等演进逻辑。
2025年09期 v.41;No.228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佳;黄小莲;姚向凡;
对0-3岁婴幼儿的教养应是一个在生活照料中“无意教”的过程,无论是权衡养-教的“理性照护”,抑或是持以目标的“快节奏照护”,均易陷入“我-它”关系之主客二分思维,突出照护者于其间的“意识主体”地位,消解了人之交往应有的温度。从布伯“我-你”关系出发透视照护者与婴幼儿“以养融教”的共在照护过程,此过程一是内含伦理意蕴的异质性共在中主体性之萌生,二是相遇于每一个“现时之生活照料”下具身交互式“温情回应”中的意义萌发。通过“以爱育爱”“观察-理解-回应”式互动,加之“现时-合作-长期”性照护共筑“有温度的关系”,婴幼儿在其间自由地显现自我,在与照护者的互动中自然延展出当下生活的欣喜,实现“教之意蕴从养中自然倾出”。
2025年09期 v.41;No.228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岑宁;王慧芳;
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产业工人的职业素养,关于产业工人家庭的研究有所欠缺,而子女教育是产业工人的主要压力事件之一,家庭矛盾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通过对17户产业工人家庭的深度访谈,按照前期认知、互动模式、言行结果三个维度,发现亲子互动主要问题包括负面标签引发归因偏差、有效倾听相对缺乏、言行互动实施效果未达预期。借助社会学的人际互动模型,根据信息传递顺序,将问题归因为外部环境支持不足、个体内在背景不和谐、噪音干扰、渠道不统一、信息编码解码目的不一致。基于原因分析,分别从家庭外部支持和家庭内部建设两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2025年09期 v.41;No.228 18-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丹阳;江玉印;魏文娟;刘波;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学龄前儿童保育相关的问题日益增多,结合目前高龄少子化的背景,不论从家庭、社会还是国家层面均对儿童健康问题尤为重视。现有不少医学研究仅关注单一的健康问题,而未能充分与学前教育实践相结合,导致许多建议难以在保育场景中有效落地。因此,本文系统的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旨在从营养健康、口腔健康、视力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分析学龄前期儿童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从“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社会”等四个层面阐述学龄前期儿童健康水平提升策略,以期为促进学龄前期儿童健康、提升保育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9期 v.41;No.228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