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理论

  • 师幼互动中幼儿回应行为研究——以科学教学活动优质课为例

    张亭亭;戴琳琳;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贯穿整个活动始终,幼儿作为主体,其回应行为是其学习的重要外在表现。本研究对科学教学活动优质课中搜集到的746个幼儿回应行为案例进行编码分析,结果显示:幼儿回应多发生于基本环节,个体回应最频繁,回应方式以言语回应为主,回应效果积极居多。据此提出珍视多感官回应、重视开放式回答、关注回应深度等建议,旨在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科学学习与发展。

    2025年06期 v.41;No.22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世明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当代价值启示

    金檬檬;

    黄世明是我国学前教育本土化探索的先驱者,她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科学化的学前教育发展之路。其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以“儿童立场”为核心,构建了涵盖价值观、审美观与课程观的完整体系。本文主要论述黄世明的儿童音乐教育思想,深入阐述其基于儿童立场的音乐教育价值观、重视情感体验的音乐审美教育观和回归生活世界的艺术课程观,分析营造物质与心理相结合的优良审美环境、创作与选用符合儿童审美天性的艺术作品、采取玩乐结合的游戏式教学法、运用多元音乐教育评价以及注重教师音乐素养提升的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策略,并结合当前儿童音乐教育中成人化、技术化倾向的困境,论证黄世明儿童音乐教育思想对重构儿童音乐教育本质、实现美育育人功能的现实超越意义。

    2025年06期 v.41;No.225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儿园保教工作中的制度化与自主性:伦理困境与决策能力

    杨朝军;

    制度是引发幼儿园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关键因素。以安全管理和常规管理为主的规范性制度要素,分别存有以“保护”之名对幼儿自由进行限制,以“规矩”之名对幼儿身体予以规训的风险,进而导致了与“尊重幼儿自主性”原则相悖的伦理危机。运用教育伦理的视角,分析了幼儿园保教工作中制度伦理的正当性及其危机,探讨了教师在遵守制度规范和尊重幼儿自主之间面临的三重困境,从构建“底线规范+自主空间”的制度体系、夯实教师的专业伦理知识基础、加强伦理决策判断能力和提高自我反思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其伦理决策能力的方略。

    2025年06期 v.41;No.225 16-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乡村幼儿园生产劳动教育园本课程开发探索——以山东淄博高新区傅山幼儿园为例

    孙丽丽;解菊;

    生产劳动教育是目前幼儿园教育的薄弱环节,乡村幼儿园具有开展生产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应大力加强生产劳动教育园本课程建设。淄博高新区傅山幼儿园在明确生产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生产劳动教育园本课程资源,丰富生产劳动教育园本课程内容,优化生产劳动教育园本课程实施策略,加强生产劳动教育园本课程评价,初步建构了新时代乡村幼儿园生产劳动教育园本课程体系。

    2025年06期 v.41;No.225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儿童学习与发展

  • 新媒体使用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外48篇实证文献的三水平元分析

    韩春花;王菁;陈肯;

    新媒体使用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否有影响,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采用三水平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48篇论文的120个独立效应量和19482名被试儿童进行量化分析,考察新媒体使用对儿童早期语言能力的影响。主效应检验发现,新媒体使用与儿童早期语言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新媒体使用对儿童早期“说”和“读”的影响效应量高于“听”和“写”。调节效应检验发现,与非学习类媒介内容相比,学习类媒介内容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相关性更强;与无干预相比,有干预的媒介使用与儿童语言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更强;而媒介类型、使用时间以及儿童年龄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在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关注新媒体对儿童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发展的积极影响,成人在有效干预儿童使用新媒体的同时,应提供优质新媒体学习资源,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2025年06期 v.41;No.225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前教育管理

  • 幼儿教师主动性人格与融合教育态度的关系:融合教育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崔霞丽;刘佳;

    为探究幼儿教师主动性人格对融合教育态度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笔者通过对856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幼儿教师的主动性人格、融合教育效能感和融合教育态度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在教龄、特殊儿童教育经验上存在显著差异;融合教育态度与效能感在特殊教育培训经历上存在显著差异;三个变量之间两两显著相关,主动性人格能显著预测融合教育效能感和态度,融合教育效能感也能预测融合教育态度;融合教育效能感在主动性人格与融合教育态度间起中介作用。建议重视幼儿教师主动性人格培养,加强专业培训与资源支持,提升其融合教育效能感和态度,推动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期 v.41;No.225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儿园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愿与行为关系:认知的调节作用

    郭艳芳;

    基于混合研究方法对幼儿园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愿、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意愿显著正向影响教育行为,但该影响不是决定性因素;传统文化认知在教育意愿与教育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教师的教龄、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与教研活动等也是影响教育行为的重要因素。建议加强职前职后培训,帮助幼儿园教师提升传统文化修养;打造专业教师团队,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区域教研协作,整合传统文化教育的优质课程资源;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主动提升传统文化教育能力。

    2025年06期 v.41;No.225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旋转门”之困:幼儿园新手教师缘何留下?——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质性分析

    刘益;张翔;黄诗宇;

    幼儿园新手教师的“师父”作为其从业导师,是影响其职业认同的重要他者,所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研究师徒互动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提供适切视角。借助叙事访谈、文本分析等质性方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互动仪式启动障碍、共同关注失焦效应、情感冲突转化效能与思想链内化程度内嵌于互动仪式链中,左右职业符号的产生、分解与延续,成为形塑幼儿园新手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要素。因此,提升幼儿园新手教师的职业认同,一方面是突破心理藩篱,开展高效师徒互动以奠定职业认同生发基石;另一方面要促进“身心共在-同频关注-共通情感”的高质量师徒互动,为幼儿园新手教师职业认同发展保驾护航。

    2025年06期 v.41;No.225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情感地理视域下幼儿教师地方感的主要构成及策略建构

    罗会琴;潘砾;

    基于情感地理视角,采用访谈法对20位乡村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分析研究资料认为: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地方感由情感依恋、文化认同、资源运用、人际关系和活动参与五个要素构成,良好的地方感有助于增强教师留任意愿、文化自觉和地方本位教育实践。从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课程资源三方面提出策略,以培育乡村幼儿园教师的地方感,促进其“留得住、教得好、会发展”。

    2025年06期 v.41;No.225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儿园园长教研领导力何以助推教育质量提升?——15名省级示范园园长如是说

    孙雁飞;王默;

    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作为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幼儿园园长的专业能力提升应当被给予高度重视。教研工作是园长领导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如何更好地落实国家关于幼儿园阶段教研工作的安排与规划,是园长专业能力的体现。运用扎根理论,对15名负责幼儿园教研领导工作的园长进行深入访谈,对访谈文本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构建了包括洞察研究力、规划决策力、组织协调力、团队教导力、教研影响力和评估分析力等六个要素的园长教研领导力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理论饱和度检验和阐释。以上六个要素分别是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创新之力、保障之力、统筹之力、核心之力、引领之力和推动之力。

    2025年06期 v.41;No.225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学前教育前沿

  • 游戏与课程交融的探索与实践——以幼儿园“赶集游戏”课程化为例

    蒋登宇;王雪华;田井秀;郑光英;罗菲菲;

    游戏课程化是基于我国学前教育实践提出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式。在“赶集游戏”课程化的探索中,发现教师在游戏中难以把握幼儿学习生长点、课程生成能力不足、幼儿园系统性保障缺失及评价机制落后等问题;于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研—训—践—评”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即通过构建园本培训机制,打造“四维一体”支持体系,革新评价机制,形成了科学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四阶段进阶”课程实践模式及“双循环”课程管理与评价体系。通过游戏课程化的实践,幼儿自主性、社会性能力显著提升,教师课程生成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可推广的《课程实施指南》;但仍需深化本土资源开发、优化家园协同机制、完善动态评价体系,以推动游戏课程化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6期 v.41;No.225 90-9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儿园教育时间的身体社会学考察

    姚玮;王颖莉;彭文超;

    身体社会学关注身体在社会中的实践,注重社会活动中对身体的形塑与建构。通过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考察得出:幼儿园教育时间以钟表时间、线性时间和单事项时间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形成了幼儿片段化、未来化和机械化的身体,忽视了幼儿自然天性的释放,造成了幼儿身体的异化,最终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应当回归幼儿内在时间,召唤完整化的身体;提倡非线性时间的运用,关注“现在”的身体;采用多事项时间,创造灵活化的身体等。

    2025年06期 v.41;No.225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基础教育研究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基础教育混合式教学的反思与重构

    马燕迪;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新型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型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型人才之间存在深层次的共生共促关系,创新人才是构成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领域一个极为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混合式教学作为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通过重构整个教育生态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适宜的土壤。然而,反思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混合式教学的现状,教师的教学观仍保持传统“知识灌输式”;学生对数字工具过度依赖产生思考惰性;“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缺少整体设计;教学评价维度单一课内外学习成效难保障。因此,从教学观念、教学技术、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重构混合式教学,发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优势,促进个性化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对于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6期 v.41;No.225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等教育研究

  • 数字素养导向的《大数据导论》课程重构: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

    刘闫锋;

    本研究以数字素养培养为导向,针对《大数据导论》课程开展系统性重构,构建了“知识-技能-思维-伦理”四维数字素养培养框架,提出了“CTAS”课程模型(Concept-Tool-Application-Security),并设计了“三阶九步”教学实践路径。在理论层面,首次将数字素养能力维度与课程目标精准映射,明确了课程重构的理论依据与实施框架;在实践层面,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和校企协同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数字素养培养从知识传授到能力提升的进阶。教学实践表明,改革后课程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数据清洗任务完成率提升40%,Hadoop平台操作熟练度提高65%,伦理决策正确率达82%。研究成果为高校数字素养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课程改革范式,对培养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6期 v.41;No.225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